无应用程序的未来:人工智能将接管智能手机吗?

过去,我们购买新智能手机是为了使用更好的应用程序。如今,重点已发生转变——我们更注重的是获得更好的人工智能助手。但如果应用程序彻底过时了呢?不是因为它们无法发挥其功能,而是因为有更智能的东西取代了它们。
应用程序时代的终结?
Tether 首席执行官 Paolo Ardoino 认为,未来的设备可能不再需要应用商店,甚至不再需要预装应用。相反,它们将配备内置人工智能,能够动态生成界面和功能。需要照片编辑器?你无需从应用市场中挑选——你的设备会为你生成专属工具。乍一看,这听起来像是夸张的未来主义。但如果你停下来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基础已经到位。
法学硕士可以编写功能性代码。新型芯片可以在本地处理语言和视觉信息。点对点架构不再是21世纪的遗留物,而是隐私和安全的新兴模式。
重新思考个性化
Ardoino 的概念触及几个重要理念:个性化、自主性和全新的沟通方式。如果人工智能能够真正根据个人需求实时调整界面,那么对兼容性、更新或 UI 设计的担忧将会消失。我们将不再下载应用程序,而是直接与任务互动:“给我做一个记事本”、“显示天气”、“优化我的支出”。所有这些——都无需在 App Store 或 Google Play 上点击一下。
[推特:https://twitter.com/paoloardoino/status/1936704151020269813]
引人注目的是,这一愿景不仅仅关乎生产力。Ardoino 还看到了我们沟通方式的转变。人工智能代理可以实时协商格式,取代标准化的消息应用程序和僵化的协议。在这个世界上,用户不再适应平台——平台会适应人们想要的互动方式。
隐私和信任又如何呢?
这听起来很有希望,但也引发了一些棘手的问题。谁来控制这个助手?数据将存储在哪里?我们真的能相信人工智能为我们做决定吗?这正是阿尔多伊诺的技术乐观主义与一个更深层次的哲学困境交汇的地方:机器自主性与人类监督之间的平衡。
一些答案在于架构本身。这些助手旨在本地工作——无需访问中心化服务器。所有计算都应直接在设备上进行。结合点对点网络,即使人工智能处理大量个人数据,这种设置也能保护用户隐私。但这里的关键词是“应该”。技术上可行的目标与实践中成为标准的目标之间存在差距。弥合这一差距将是真正的考验。
这现实吗?
我们能否像阿尔多伊诺所说的那样,在未来5到15年内看到这样的系统?很有可能。技术基础已在推进:人工智能模型正在缩小,设备正在变得更强大,对本地优先解决方案的需求也在增长。今天看似前沿的实验,明天就可能成为主流。但这种转变并非仅靠工程技术就能驱动——它需要伦理、法律和文化方面的适应。
将控制权交还给用户
尽管如此,Ardoino 的愿景并不像科幻小说。与其说是科幻小说,不如说是当前趋势演变的自然而然的下一步——尤其是在 Web3 的背景下,数据所有权、去中心化和隐私成为中心议题。如果设备能够独立于中心化基础设施运行,控制权就回归用户。
Loading...
所以,或许没有应用程序的未来并非乌托邦——只是一个想法的逻辑演进。它并非一场革命,而是对数字体验的缓慢反思。或许下一个突破性的设备不会只有一个图标——但它可能比任何应用程序都更了解我们。